2025年7月5日,贵州财经大学体育学院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在九阡镇石板村与中和镇雪花湖马尾绣小镇,圆满完成了为期数日的实践活动。通过深入乡村、对话历史、触摸非遗,青年学子们将专业视野融入乡土实践,在服务奉献中筑牢信仰根基,在文化浸润中汲取奋进力量。
扎根乡土践初心,爱老敬老暖人心
清晨,实践团抵达九阡镇石板村,与驻村干部展开深入座谈。干部们扎根基层、躬身实践的奋斗故事,如一本鲜活教材,让同学们深刻理解了“民族要复兴,乡村必振兴”的时代重任。座谈会后,师生们携带洗衣液、纸巾等生活物资,走访慰问村中留守老人,大家围坐倾谈,关切询问老人的健康与生活状况,聆听他们饱含岁月沧桑的絮语。一声声叮嘱、一份份心意,传递着跨越代际的温情。





追寻红色足迹,厚植家国情怀
怀着崇敬之心,实践团在驻村干部引领下走进石板寨抗日旧址。斑驳的石墙、沧桑的寨门无声诉说着八十多年前水族儿女保家卫国的壮烈史诗。驻村干部深情讲述了石板寨村民不畏强敌、英勇阻击日寇的感人事迹,重现了水族同胞用简陋武器捍卫家园、以血肉之躯筑起屏障的烽火岁月。在英雄的土地上,同学们肃立默哀,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自豪感在胸中激荡。这堂生动的“行走的思政课”,让爱国主义的火种在每位青年学子心中燃得更旺,凝聚起“强国有我”的青春誓言。





探秘非遗瑰宝,赋能乡村振兴
下午,实践团转赴中和镇雪花湖马尾绣小镇,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水族马尾绣开展专题调研。在省级传承人韦应丽老师的工作室,大家被指尖上流淌的千年技艺所震撼。韦老师详细演示了马尾绣从取丝、染色到刺绣的繁复工序,阐释了其蕴含的水族宇宙观、生命礼赞与图腾崇拜。当得知精美绣品已成为当地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,同学们深受启发,围绕非遗产品如何与现代设计、市场需求更好结合,如何借助体育赛事平台、体育旅游等扩大传播等议题,与传承人展开了热烈探讨。




此次“三下乡”实践,是一次砥砺初心、淬炼思想的灵魂之行。体育学院学子们走出校园,在石板村的田间地头感受乡村振兴脉搏,在抗日旧址的肃穆中坚定理想信念,在雪花湖的飞针走线里触摸文化根脉。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国情、社情、民情的认知,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意志品质,提升了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。今后,体育学院将继续引导青年学子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,把爱国情、强国志、报国行自觉融入民族复兴伟业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,为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体育人的智慧与力量!